香港“大豆专家”林汉明的生日愿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高山流水

香港6月25日电 (记者 刘大炜)“我的生日愿望是培养更多学生,让他们身体力行了解农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粮食发展出力。”24日,有香港“大豆专家”之称的香港中文大学(简称“港中大”)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汉明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采访当日,正是他65岁生日。

当日,“同心筑梦 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湾区行第四场联合采访活动一行参访港中大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香港农业前沿研究与技术发展。

采访伊始,林汉明向记者们介绍,目前全球农药化肥中,氮肥的制造、运输、使用约占总体温室气体排放的5%。大豆作为一种固氮植物,每年每公顷大豆的固氮量约为100公斤。推广大豆种植,有助于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林汉明的大豆研究始于1997年,重点帮助中国内地西北地区农民应对当地较恶劣的耕地条件。“我国有约19亿亩耕地,此外可利用的盐碱地约有5亿亩。所以我很早就着手研究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的问题。”

经多年研究,港中大团队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出三个名为“陇黄”的耐盐碱耐旱大豆品种(即“陇黄一号”“陇黄二号”和“陇黄三号”),并于2016年起免费送给甘肃农民试种。林汉明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累计推广种植约150万亩,为当地农民增收约1.2亿元人民币,不断在盐碱地上创造经济与环保双效益。

“在我看来,农业研究的论文不应只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而是要‘写’在大地上。”林汉明表示,香港并没有足够土地种植农作物,但内地平台很大,香港研究员需要走出实验室,到内地的土地上验证研究所得。

除研究培育不同大豆品种外,林汉明还带领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成员前往内地不同省份考察,与当地农民交流。他希望大家在“问、答、再提问”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将知识内化在心里,未来应用在实际的地方。

2023年5月,林汉明团队还开展了香港首个在太空进行的农业研究项目,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支援下,他们与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及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由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将团队研究的大豆固氮根瘤菌菌株带到中国“天宫”空间站。同月,“陇黄”大豆也乘坐神舟十六号飞船开启“太空之旅”。

“我们期望通过这些项目,结合先进的航天科技与农业技术,提升大豆的生产能力。”林汉明透露,目前团队正在研究这些“太空品种”,并取得一定成果。接下来,他和团队会继续“把手头工作做好”,努力把大豆变为一种能让社会接受的高价值营养品,最终惠及更多农民。

“一粒一粒地种,必有满仓满屋地收。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会白费。”采访最后,林汉明用胡适在1934年对当时大学毕业生说的话做结尾并表示,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吸引更多学生投身农业研究,发挥香港研究人员“可以发挥的角色”。“就像我们在甘肃种的百来万亩大豆,虽然这个数字从全国总体大豆种植的规模来看不是很大,却是香港科研贡献国家发展的重要一步。”(完)

相关推荐:

王中王一码精准一码澳门-防止分期陷阱

2025年新奥历史开奖结果_实地调查数据

香港白小姐资料大全浏览器插件排查

600kt图库图资料,守住理性消费

新澳门今晚买什么排查平台自评内容

9点30分开特马结果——隐性授权警示

新奥最精准免费大全不信权威代言

一肖期期准精选资料,远离假专家言论

新版跑狗图2025年检视宣传出处

三肖必中特三肖中特-典型案例剖析

二四六好彩天天免费资料结果——流程拆解演示

新澳门全年免费料资——理性看待打折

4949正版资料大全,判断数据真伪

4949免费正版资料大全一关注售后服务

2025年澳门天天彩免费大全公开,合理使用优惠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香港“大豆专家”林汉明的生日愿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