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家白安雅:人工智能助力研究中国数学史

高山流水

深圳6月7日电 (记者 索有为)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6月6日在深圳开幕,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副校长、汉学家白安雅在题为《人工智能能否助力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主旨演讲中,引经据典阐述中国古代数学的诗意特征和思辨特征,并指出用人工智能研究中国的数学史,则既有前景,又有缺点。

“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修辞表达数学的传统。”白安雅说,“中国古代的数学文本是一种文学的载体,甚至有一些诗歌式的问题和算法,它们都是根据音乐曲调创作并且朗读的,同时还遵循严格的‘平仄’规律”。

白安雅通过对“实如法而一”的多角度分析,展示中国古代数学语言的语义多样性,表现在理解中国古代数学语言时所遭遇到的术语纠缠难题;还通过对中国近代数学家李善兰著作《垛积比类》的研究,强调中国古代数学的文体密码特色。

“人工智能确实有很大的计算功能,但是用它来了解中国的数学史,则既有前景,又有缺点。”白安雅说,“我是一个汉学家,也是一个中文老师,关注到不少学生现在都非常愿意用‘机翻’。但是,若想真正感受语言的自然魅力,必须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文学阅读积累,这对掌握语言的本质特征而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这同时说明语言学的工作不会很快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人工智能有概率和逻辑的机制,可以干我们一辈子都干不了的事,能阅读成千上万的文本,识别互文性,甚至观察文本在跨文化、跨时间流动时是怎么转变的。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强项就在这里。”白安雅说。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沈栋教授任该主旨演讲的回应学者。沈栋认为,“白安雅的演讲提醒我们,需要有业务精湛的历史学家和对文本的精读,才能够做好对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理解”。

沈栋表示,使用人工智能来研究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训练数据极其有限、语言特殊性阻碍语义解析、理解创造性推理的局限性等难题,但是通过把握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特色,仍然有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为理解中国数学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作出贡献。

据悉,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即将到来之际,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于6月5日至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宝安院区举行。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汉学家共商汉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能。(完)

相关推荐:

新澳门四不像图片今晚理性分析

新澳门2025天天开好彩_价格形成机制

白小姐一肖一码持码图,辨认投资标的

2025年正版资料免费大全公开不被限时抢购误导

香港白小姐资料大全浏览器插件排查

9876cc图库大全免费资料图2025年-拒绝诱导消费

四不像正版资料警惕秒杀陷阱

新澳平特肖准的一肖网站_官方与第三方区分

493333 王中王开,识别价格反弹机制

新版跑狗图四不像防止广告误导

澳门王中王100%期期准确奖四不像——警惕包装华丽陷阱

新澳门彩出号走势图手机版2025——使用技巧解析

曾道道人论坛网站1339会员——了解退款细节

新澳好彩天天免费资料——回看过往承诺

新澳今晚特9点30开——对抗信息轰炸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德国汉学家白安雅:人工智能助力研究中国数学史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