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产交易过程中,契税是一项重要的支出,合理计算契税金额并规划支出对于购房者至关重要。契税是指不动产(土地、房屋)产权发生转移变动时,就当事人所订契约按产价的一定比例向新业主(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次性税收。
契税的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房屋的性质、面积以及购房者的购房情况等因素。一般来说,契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 = 计税依据 × 税率。

计税依据通常是房屋的成交价格。如果是二手房交易,当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且无正当理由时,征收机关会参照市场价格核定计税依据。对于新建商品房,计税依据一般就是合同确定的成交价格,包括承受者应交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对应的价款。
税率方面,不同情况有所不同。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家庭成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面积为 90 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 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 90 平方米以上的,减按 1.5%的税率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面积为 90 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 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 90 平方米以上的,减按 2%的税率征收契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暂不实施该项契税优惠政策)。具体如下表所示:
购房情况 房屋面积 税率 家庭唯一住房 90 平方米及以下 1% 90 平方米以上 1.5% 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北上广深除外) 90 平方米及以下 1% 90 平方米以上 2%计算方法对购房者支出规划有着显著影响。首先,税率的不同直接导致契税金额的差异。例如,购买一套价值 200 万的住房,如果是 90 平以下的家庭唯一住房,契税为 200 万 × 1% = 2 万;而如果是 90 平以上的非家庭唯一住房(假设适用 3%税率),契税则为 200 万 × 3% = 6 万,两者相差 4 万。这就要求购房者在购房前充分了解自己的购房情况对应的税率,从而合理预估契税支出。
其次,计税依据的确定也会影响契税金额。如果购房者能够准确把握计税依据的相关规定,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确定计税价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契税支出。比如在二手房交易中,若能提供合理的价格依据,避免被核定过高的计税价格,就能减少契税支出。
此外,对于购房者来说,提前了解契税计算方法,还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合适面积、性质的房屋。如果资金有限,选择面积较小且符合契税优惠政策的房屋,就能有效降低购房成本中的契税支出,实现更为合理的支出规划。
(: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