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车企净利“跳水”,汽车行业挑战中寻破局契机

高山流水

头部车企净利“跳水”,汽车行业挑战中寻破局契机

近日,某头部新能源车企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和环比均下滑近3成,且多家车企也出现类似状况,这不禁让人感受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股寒意。在市场销量向好的背景下,车企的这份答卷不仅预示着行业竞争将愈发激烈,也暗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或远超想象。那么,这是否会加速行业洗牌?头部车企是否会更加聚焦于高性价比技术?其他车企是否会寻求更具经济性的产品?又是否会延缓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迭代速度,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先进功能的向往和体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备受行业和舆论关注。

竞争加剧利润下滑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看,多家车企的二季度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即便是头部车企之一的特斯拉,当季净利润也同比下滑了16%。“从一些新能源车企的情况来看,二季度净利润下滑的态势不容乐观。”一位汽车行业内部人士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此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竞争的白热化带来了“后遗症”。部分车企为保持市场竞争力,采取了终端降价的“以价换量”策略。自一季度以来,行业平均成交价同比下降,尤其是25万元以下车型的价格下降尤为明显。特斯拉Model 3曾降价高达2.8万元,并引发了连锁反应。即使是主流品牌,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也不得不跟进降价,导致净利润同比显著下滑。此外,一些车企二季度延续了一季度净利润下滑的趋势。面对严峻的市场现实,其他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进一步暗中加大价格竞争力度,从而增加行业整体盈利难度。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一些实力较弱的新能源车企或将面临生存危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新能源汽车价格竞争涉及多款车型。在这场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车企纷纷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者。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销量的增长,但也严重透支了盈利空间。某新能源头部车企二季度单车售价平均约为15.5万元,单车毛利约2.6万元,单车净利仅0.5万元,同、环比均大幅下滑约40%。

“不少新能源车企已经陷入‘不降价丢市场,降价则亏本’的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瑞指出,一些新能源车企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令人深思。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从之前的“增量大战”发展到现阶段的“存量博弈”。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有所提升,但市场份额的争夺却愈发激烈,一些车企的毛利率也出现下降。同时,来自供应链的压力也在增大,二季度电池级氢氧化镍、钴价格同比上涨15%,电机用稀土永磁材料成本也增加了两成。这些原材料价格的变化,直接导致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成本占比从约45%攀升至约52%。即使车企在其他方面努力降低成本,也难以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在终端产品“涨价无门”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

数据显示,造车新势力头部车企在二季度的净利润情况也不如人意。其中,已经盈利的理想汽车净利润为11亿元,同比微降,而其他不少新势力车企尽管亏损收窄,但仍未走出亏损困境。

“除了上述因素,车企研发费用持续增加也是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向记者表示。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和产品迭代加速,研发已成为当前新能源车企不可或缺的依托和冲击市场的利器。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是品牌发展的关键,为了抢占新技术新赛道,头部车企更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多家车企的这一支出均有增加,其中既有像800V平台这样急需立即上车的研发项目,也有算力芯片、全固态电池等中长期的技术创新投资。尽管这些投入有望在将来为车企增添竞争实力和市场优势,但短期内却对车企的利润增长带来了一定影响,二季度呈现出资金支出周期与利润回报周期错配的现象。

头部车企净利“跳水”,汽车行业挑战中寻破局契机

头部车企调整策略

如今,市场竞争越激烈,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头部车企的研发投入越大。二季度,比亚迪的研发费用高达154亿元,环比增加12亿元;赛力斯汽车的研发费用达到29.3亿元,同比增加1.03亿元。

“在净利润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头部企业几乎都在研发投入上逆势增长。”刘瑞表示,当前,新能源车企的高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周期拉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也需要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心理价位,转向高性价比技术,如特斯拉“廉价版”Model Y已经在美国上市。同时,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从之前的“尝鲜”转向“实用主义”。多数用户愿意为长续驶里程、超快充、提升安全配置等高性价比技术支付溢价,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和实用性。对于一些诸如3级自动驾驶等目前用不上的技术或不成熟的技术,付费意愿显著下降。这也是车企转向的依据。

尽管一些车企宣称已准备好“3级自动驾驶”、“AR-HUD”等新功能,但如果是收费选配,消费者响应的比例并不高。一些消费者认为,3级自动驾驶的法规允许落地时间尚不明确,目前不值得花费这笔钱。

车企不仅看重性价比更高的实用技术,而且正在根据市场风向,重新评估技术投入产出比,将资源从“炫技式创新”转向“痛点突破”,以期摆脱利润下滑的态势。一些实际使用频率较低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功能,消费者并不感兴趣,这使得车企将更多研发资源投向用户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痛点问题。这种转变不仅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响应,更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改变利润下滑的关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利润压力,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技术复用、平台化研发来降低成本。一些车企的新能源平台技术通过跨车型共享、实现柔性化生产等,研发成本降低30%;有的车企通过自研,将智能驾驶硬件成本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的60%。这种“聚焦高性价比技术”的策略,既满足主流市场需求,又能通过规模量产分摊研发费用,形成“技术-成本-销量”的正向循环,并充分利用规模效应,降低零部件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聚焦高性价比技术的策略,可以提升车企的市场竞争优势。”韦福雷提出,这能够精准满足主流市场对性价比的需求,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随着销量的增加,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分摊研发费用,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利润空间。而利润的提升又可以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向循环。如在智能化领域,车企正逐渐从过去的“堆料竞赛”转向“场景化落地”,更加注重用户的实际体验和功能的实用性,并纷纷聚焦2+级功能的体验优化,如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这些务实且具备较高性价比的技术路线,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功能更加贴近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提高了用户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

从近期的调研结果看,一些头部车企采取了“双线并行”的策略,将大约70%的研发资源投入到高性价比技术的研发中,通过不断优化现有技术,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现金流稳定。同时,将另外30%的研发资源用于布局固态电池、车路协同等前瞻领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这既能确保企业在当下的市场竞争中不落下风,又能为未来的技术变革做好更多准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总体上看,净利润下滑的压力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重构研发资源、重塑市场格局的重要支点。高性价比技术的追求,不仅仅是简单地削减成本,而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创新变革,旨在实现“同等成本下性能最优,同等性能下成本最低”的目标,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价格竞争迈向价值竞争的关键一步。

“这一转变,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必然。”韦福雷强调,头部企业的研发策略调整,并非放弃更多技术创新,而是更精准地锚定用户真实需求,在性价比与技术前瞻性间找到平衡。当技术突破真正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时,行业才能实现从规模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跃升,而这正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摆脱利润下滑的基础。

头部车企净利“跳水”,汽车行业挑战中寻破局契机

产品开发降本为先

从净利润下滑的行业“寒风”袭来之际,除了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其他非头部企业也在重新审视技术投入方向,避免盲目跟风高成本技术,转而寻求更具实用性和经济性的技术路径。从车企技术和产品来看,研发方向的逻辑是“用户导向”,通过优先级排序避免资源分散,确保关键技术突破。与高成本技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强烈需求。市场调研显示,68%的购车者将“续驶里程”和“价格”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避开高成本赛道,深耕实用性市场,是新能源非头部车企的突围选择。”刘瑞指出,从市场角度看,面对头部车企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现实,非头部车企更需要降低成本,选择差异化竞争的赛道。一些车企将技术和产品开发的重点放在“经济性+场景化”上,力求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像五菱等品牌推出的多款新能源车,都具备较强的性价比和价格竞争力。其共同特点正是放弃了高成本技术的堆砌,而是围绕“日常代步、家庭使用”等实际场景,优化产品的性价比,更注重车辆的实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消费者的日常出行需求。这类经济型车型的销量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速,且高于行业平均增速,不仅市场需求强劲,也是现阶段的发展方向之一。

显然,在利润下降、竞争加剧、生存面临危机之际,一些非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寻求降本,应对行业“寒流”。“现阶段这种更为明确的研发聚焦,胜于以往的‘烧钱竞赛’。”韦福雷认为,以往一些车企不惜代价“全栈研发”,虽然推动了技术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成本大幅上升和资源浪费。如今,随着新能源车企的逐渐成熟和竞争加剧,车企开始更加注重研发投入的效益,力求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并走向研发“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更加重视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市场回报。

不同车企通过研发策略差异化,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这种差异化竞争不仅促进了市场健康发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非头部车企避开高成本技术红海,深耕实用性和经济性市场,同样能开辟生存空间,寻求利润增长点。

头部车企净利“跳水”,汽车行业挑战中寻破局契机

技术迭代速度放缓?

从当前现状来看,无论是市场促销还是技术研发降本,都将对各个方面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自2025年以来,汽车降价促销持续保持较大力度,今年的新车降价规模依然显著。”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今年汽车促销的一大新特点是,许多新车直接突破原有价格下限,而非以往增配不加价的模式。尽管如此,相较于前几年的迅猛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增速已有所放缓。经过前些年的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渐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阶段,呈现出消费者选择多样化、市场饱和度提升、销量增长步伐趋缓的现实状况。

数据显示,部分新势力车企的销量增速已从2024年的月均50%降至今年二季度的月均10%左右。为争夺市场份额,一些车企频繁降价促销,使得本就微薄的利润进一步受损。“新能源汽车降价促销活动的短期刺激效果显著,但长期来看则令人担忧。”刘瑞认为,尽管降价促销使市场成交量增加,但这种繁荣背后实则暗藏危机。市场调研也显示,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愈发严重,大家都在等待下一次更大力度的促销,导致市场需求被提前透支。品牌溢价空间被压缩,长期依赖低价促销,消费者会逐渐对品牌价值产生怀疑,曾经靠技术、品质建立起来的车企品牌形象,在价格战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更令人担忧的是,频繁促销容易打乱市场价格体系,使车企陷入“不促不销”的恶性循环。为维持销量,只能不断加大促销力度,利润进一步被侵蚀,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也随之减少。长此以往,车企的技术竞争力将被削弱,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容易掉队。

不仅如此,从长远来看,如果行业整体利润下滑影响技术研发投入,可能会延缓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迭代速度,影响消费者未来体验先进功能。这给消费者带来的印象是,前两年快速提升的续驶里程和快充效率出现了放缓趋势,一些新车已经不再配装类似配置。智能座舱的发展似乎也陷入瓶颈,语音交互、AR-HUD等功能渗透率提升缓慢,高端车型专属的手势控制、眼球追踪等创新功能在减少,曾经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越来越难见到。这些变化或许不会直接影响用户对车辆的基础使用,却在无形中拉大了与用户期待的“技术预期差”。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往往被宣传中的先进技术所吸引,然而当技术迭代放缓,实际体验与预期相差甚远时,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

“要跳出价格竞争的不良循环,车企必须从销量导向转变为技术创新导向。”韦福雷提出,应从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引导车企,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技术创新导向,摆脱价格战和行业内卷,提升技术水准和产品质量。从长远来看,技术研发是车企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尽管利润下滑,但只有坚持深耕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技术竞争力,保持合理的迭代速度,才能让车企具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续航能力”,成就穿越周期的核心动力,走出行业寒冬。其实,这也是消费者持续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真正理由。“只有围绕用户需求进行技术和产品迭代,才能在不断提升市场表现的基础上,夯实利润增长之基。”韦福雷强调。

文:赵建国 编辑:郭晨 版式:刘晓烨

相关推荐:

香港二四六天免费开奖_用户体验解读

新澳门挂牌资料大全-履约方式说明

王中王493333中特1肖2022_拒绝刷好评行为

澳门一码一码100准确开奖结果查询网站,判断产品真假

奥门一肖一码一中一-警觉社交诱导

白小姐三肖三期必出一期开奖三_流程操作讲解

澳门二四六天天彩网站-发展背景分析

2025新澳门今晚开特马,弄懂“限时福利”

黄大仙澳门三肖三码精准100%信贷陷阱解析

2025年澳门正版免费资料——警惕电话推销

二肖四码100-关注支付强提醒

2025全年免费资料大全王中王三海经资料-检查收款路径

新澳门三中三码精准100_运营背景说明

澳门免费大全精准版-交易流程拆解

新澳今天晚上9点30分0149,警觉社交诱导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头部车企净利“跳水”,汽车行业挑战中寻破局契机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