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双11”购物价格上演迷局,消费者成了“精算师”

优惠规则复杂难懂 原价与到手价频繁波动“双11”购物,消费者成了“精算师”“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这是今年“双11”期间,不少消费者的共同感受。《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从“先涨价后降价”的价格“变装秀”,到“不同人不同价”的隐性歧视,再到“凑单越凑越贵”的规则陷阱,曾经的“消费福利”正在被层层套路消解。这个初衷在于让利消费者的购物节,为何在价格方面上演迷局?记者采访了多名消费者

出国留学,未来会有哪些变化

前不久,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在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举办了一场论坛,邀请政府官员、学者、教育工作者、企业人士等共议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趋势。论坛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强调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教育是各国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携手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坚定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陈大立强调,“引进

“算法杀熟”等成为“双11”套路 专家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

价格“过山车”“算法杀熟”等成为“双11”套路 专家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破除价格乱象近日,“双11没便宜”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媒体报道称,某电商平台“双11”尾款通道开启仅一天后,突然停止“限时补贴”,导致不少参与直播间活动的消费者尚未支付尾款的商品价格秒涨几十元至数百元,部分直播间出现退货潮。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晒单吐槽,直指平台“小动作”不断,消费者成了“大冤种”;亦有品牌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