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诗人在北大共论诗歌传播:要跨界出圈更要“走出去”

高山流水

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 应妮)中华文化“走出去”,诗歌何为?新媒体时代,诗歌创作如何契合当代人特别是青年情感需求,诗歌传播怎样用好新媒介、新平台?中国诗歌与周边传播论坛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学者、诗人、大学生共话新时代的诗歌创作与传播。

“中国诗歌不能局限在小圈子里,要打破圈层,跨界出圈。”在阐述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时,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陆地如是说:“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皇冠。从历史上来看,中国诗歌对周边民族和国家影响广泛;今天,中国诗歌更应该向周边国家继续传播,成为凝结东亚等国历史文化联系的纽带,这是中国诗歌在文学价值之外的重要溢出价值。”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对此深表赞同,“诗歌需要学术的‘象牙塔’,也需要勇敢‘走出去’。跨界是创新的源泉,聚合是力量的来源。”他认为,中国诗歌在周边传播的过程中,既要找同,即人性温暖向善的一面,也要找不同,因为包括周边在内,各个国家存在文化、生活习惯等种种差异,“但差异恰恰是吸引力和张力,不能成为相互隔阂的理由”。

对于周边传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田丽表示,诗歌的熏陶是周边的晕染,就像颜料慢慢在水中散开,传播效果很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主编朱鸿军看来,诗歌是周边传播很好的媒介,“诗歌有邻近效应,启发人们共鸣;诗歌是柔软的,润物细无声”。

在论坛上,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带给诗歌和诗人的改变,人工智能带给诗歌创作的影响都成为讨论的热点。《诗刊》社主编、诗人李少君表示,有了新媒体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平台,可以说人人都是诗人。回答“AI会不会导致受众对诗歌的想象被技术预设限制”问题时,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余敬中直言:“创作者永远高于AI,人的智慧、情感永远快AI一步。AI是一个工具,能够拓展我们的边界或者说赋能人,同时会倒逼创作者去寻求更具主观性、个性化、独特性的表达。”

诗人虞学泽的新作——爱情诗集《水镜情缘》在论坛现场首发,“写诗,是给自己搭建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把人生的所思所得和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写出来。”

“为什么对好的爱情诗,我们那么有感受力?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这样那样的爱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陈树才评论,在《水镜情缘》背后,是一颗敏感、温暖的心,“心有所念,生活中必有发生”。

论坛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市写作学会联合主办。(完)

相关推荐:

二四六(944cc)香港资料_分析评价时间分布

2025正版资料免费公布传播机制解读

新澳门期期准新版——谨慎信用授权

澳门芳草地资料大全免费查询_功能价值评估

澳门传真免费资料大全_解构邀请返现

新澳门四肖八码期期准精选料使用方法核对开票细节

今晚澳门挂牌正版挂牌高清图——辨识平台导购

大三巴一肖一码中,不信“限时抢”

2025年澳门9点35分开奖一,功能依赖分析

今晚澳门9点35——用户体验解读

2025新澳门王中王正版_识破炒作话题

新2025奥门兔费资料-警惕自动续费

港澳灵蛇网免费专区实用科普

澳门最精准六肖期期准精选版-重审合规要素

跑狗图2025今天各类账户说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学者、诗人在北大共论诗歌传播:要跨界出圈更要“走出去”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