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向东
关键时刻,高层对未来5到10年的战略规划浮出水面。
科技被提升至新高度,“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小目标已然成型。
先进制造业被定位成颇有经济脊梁意味的“骨干”。“三化”的未来产业发展思路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加强原始创新”也是首次出现。
到2035年,“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的提法,引发热议与想象。
这些新提法、新思路究竟意味着什么?十五五规划为何如此重要?2029年的任务清单具有怎样的关键意义?
10月23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到2035年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排名次序将与十五五规划中的具体目标呼应,同时也决定了优先级。
经济是基础,因此高质量发展是第一目标。目前看,内需不振、内生动力不足仍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同比环比增速均有加快,但CPI同比降了0.1%;全社会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6%,与2024年同期7.9%的增幅、2023年5.6%的增幅均有所差距,显示内需仍有待进一步激发。
扩内需的难度不亚于一些敏感领域的深化改革。它不仅涉及新兴业态的培育扶持,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涉及对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的体制机制清理,比如:地方保护、差别执法、隐性政策洼地、利用资源优势可以打造的要素“内圈”“内卷”等。
因此,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中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于扩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效率,具有打通“基础设施”的关键作用。
十五五期间,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向也进一步明确: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三化”方向,加快建设“五个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这是“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发展思路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
“五个强国”的提出及排序,可对比“十四五规划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