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视界·微视频|从一块隋碑保护,感悟总书记的文化情怀

高山流水

今年初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来到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龙门石窟。

宾阳三洞内,伊阙佛龛之碑“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伫立于前,凝望、思索,总书记忆起一段往事。

当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他去隆兴寺调研时看见一块隋碑,因年代太过久远,很多地方已经风化,他当即要求采取保护措施,这块隋碑后来被证明是重要的书法文物。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跨越数十载光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身体力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10万余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宝贵财富,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分类保护……我国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能力,保护实践场所,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文创热、“国潮风”等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达91.46%;2024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以申遗为契机,架起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截至目前,我国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2000多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见证和书写着新的历史。

延绵后世、惠泽人民,如今,文化遗产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编辑:李润泽】

相关推荐:

澳门一码一肖一特一中第01期-确认地址权限

2025年新澳全年资料-识破平台推荐陷阱

王中王中特马资料最新版_信息安全提示

澳门精准免费一肖期期准_欺诈特征解读

马会传真论坛132688соm查询官网_辨别非法代投

刘佰温资料期期准_技术解析

新澳今晚上9点30开营销结构剖析

新澳门特生肖走势图-欺诈特征解读

22324濠江论坛corm确认地址权限

555436新一代跑狗图手机版——分析交易异动

寅时解一肖亥时解一肖识别异常话术

2025正版资料免费资本车——查阅数据采集频次

7777788888管家婆免费拒绝积分陷阱

72396网站查询入口-核对支付路径

2025新澳精准正版免费大全,拒绝情绪营销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壹视界·微视频|从一块隋碑保护,感悟总书记的文化情怀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